《妈姐的故事》知识补充
什么是“不落家”?
除了与自梳女有相类似的社会背景外,其中较为多见是少女迫于父母之命,既不能“梳起”又无法逃出家门,只好在举行婚礼后,利用“三朝回门”的机会长住娘家,以避免与丈夫同居。这种妇女,名曰已婚,实则仍为独身,俗称“不落家”。
有的女子,因决心要过独身生活,虽瞒着父母已秘密自梳,但终因拗不过父母的逼迫而出嫁,所以只好采取婚后“不落家”的办法来应付父母。蓄意不落家的妇女,临嫁时秘密请知己的大嫂大姐们传授洞房花烛之夜的应付办法,并请金兰姐妹特制一套防卫衣服,衣服制成上下相连,夹口处缝得特别牢固,让新娘无法扯开。自带一把剪刀作自卫,不让新郎贴近其身。如新郎以暴力相逼,即厉声呼救,以金兰姐妹扮演的大妗,闻声后便集体前往救护,帮助新娘解脱。在夫家住至三日,“回门”后就不再返回夫家了。
这些自梳女与不落家的封建时代典型风俗,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已自行消失
不过,不落家妇女,在夫家仍是主妇名分。夫家如有红白喜丧之事时,还要派人回去以示关照。若是翁姑或丈夫过世,必须亲自回去“上服”尽孝执丧。本人要是病危将逝时,不能留在娘家办丧,必须回到夫家去待终。弥留期间的饮食、医药及身后费用,均由女家负责。夫家要以主妇之礼仪进行办丧。遗产留给妾侍或庶出子女。也有不回夫家而死于“姑婆屋”或尼姑庵的。
新加坡的自梳女
新加坡还有自梳女吗?她们现在的情况如何?且听听她们娓娓道来……
德里士家路(DESKER)是新加坡一条很普通很古老的小街,在37号小楼里住着6位昔日的“自梳女”。这是一座1956年购的老屋。门脸上写着:“古镇同乡会”。
德里士家路37号这座两层的小楼,占地约200平方米,是当时来新加坡打工的30位“自梳女”每人集1000坡币买下的,为的是今后姐妹们有个落脚和聚集的地方,由于战乱和天灾人祸,30位姐妹如今只剩下6位了。其中最年长的已98岁,最年轻的也有82岁。目前,这里不仅是她们的家,还是“中山古镇同乡会”,因为她们都来自同一个地方。
小楼里一切都是那样的陈旧,老式的楼梯、老式的电灯,室内灰暗阴凉,许多用具都是“自梳女”们20世纪30年代从中国带来的。在这里,时间似乎停止了,看不到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,与之相隔几步路的闹市区与这里形成强烈的反差。二楼靠窗的厅内,正面的墙壁上挂着两排一尺多大的照片,那都是“自梳女”们当年的玉照,尽管照片已旧得发黄,然而她们如花似玉、秀丽端庄的面孔还依稀可辨。
“自梳女”们不懂英文,只会说广东话和一些华语,与我说起家乡话来,特别亲切。她们谈起辛酸的往事时,总是伤心地落泪。85岁的苏焕琼,由于收入微薄,自离开家乡后从来没有回去过。她们现在依然自己做饭、洗衣服,年轻的照顾年老的。在新加坡,她们做过工地挑泥的“红头巾女”,也做过女佣,收入不高,每年依然给家乡寄钱。她们关心着家乡的变化。
“家乡的变化实在太大了”,区二女说。她常常望着窗外沉思默想。老人家很少出门,她们不知道新加坡有个高楼林立的金融区,也不知道在她们的脚下有着来往穿梭的地铁。她们仅用一部电话与外界保持联系,靠自己的一些积蓄来维持简朴的生活。新加坡政府曾提出每月给她们100元生活费,可她们不愿要,始终保持勤俭的生活。不久前,关心她们的人给这里送来了一台彩色电视机,成了她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窗口,也是这座楼里唯一值钱的东西,遗憾的是她们听不懂电视里的英语,只能看看图像而已。 我曾长久地在里士家路37号凝视着这栋古老的房子陷入沉思:多少人为社会献出鲜血和汗水,多少人为追求理想和自由牺牲了自己的幸福,多少生命的轮回让我们痛失昨天,多少旧的枷锁还人为地套在人们的身上……她们的付出也许太多了。
92岁的潘杏连是6人中唯一住在楼下、守着“净女”牌位的人,因脚腿不好很少上楼,一生从未回过家乡。靠身边的一台缝纫机生活了一辈子的她,就睡在身后那个像柜子的隔层里。 我在层层叠叠的“净女”牌位前,烧一束香,表示对这些海外“自梳女”们深深的敬意和怀念,希望她们的灵魂得到安息。
除了与自梳女有相类似的社会背景外,其中较为多见是少女迫于父母之命,既不能“梳起”又无法逃出家门,只好在举行婚礼后,利用“三朝回门”的机会长住娘家,以避免与丈夫同居。这种妇女,名曰已婚,实则仍为独身,俗称“不落家”。
有的女子,因决心要过独身生活,虽瞒着父母已秘密自梳,但终因拗不过父母的逼迫而出嫁,所以只好采取婚后“不落家”的办法来应付父母。蓄意不落家的妇女,临嫁时秘密请知己的大嫂大姐们传授洞房花烛之夜的应付办法,并请金兰姐妹特制一套防卫衣服,衣服制成上下相连,夹口处缝得特别牢固,让新娘无法扯开。自带一把剪刀作自卫,不让新郎贴近其身。如新郎以暴力相逼,即厉声呼救,以金兰姐妹扮演的大妗,闻声后便集体前往救护,帮助新娘解脱。在夫家住至三日,“回门”后就不再返回夫家了。
这些自梳女与不落家的封建时代典型风俗,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已自行消失
不过,不落家妇女,在夫家仍是主妇名分。夫家如有红白喜丧之事时,还要派人回去以示关照。若是翁姑或丈夫过世,必须亲自回去“上服”尽孝执丧。本人要是病危将逝时,不能留在娘家办丧,必须回到夫家去待终。弥留期间的饮食、医药及身后费用,均由女家负责。夫家要以主妇之礼仪进行办丧。遗产留给妾侍或庶出子女。也有不回夫家而死于“姑婆屋”或尼姑庵的。
新加坡的自梳女
新加坡还有自梳女吗?她们现在的情况如何?且听听她们娓娓道来……
德里士家路(DESKER)是新加坡一条很普通很古老的小街,在37号小楼里住着6位昔日的“自梳女”。这是一座1956年购的老屋。门脸上写着:“古镇同乡会”。
德里士家路37号这座两层的小楼,占地约200平方米,是当时来新加坡打工的30位“自梳女”每人集1000坡币买下的,为的是今后姐妹们有个落脚和聚集的地方,由于战乱和天灾人祸,30位姐妹如今只剩下6位了。其中最年长的已98岁,最年轻的也有82岁。目前,这里不仅是她们的家,还是“中山古镇同乡会”,因为她们都来自同一个地方。
小楼里一切都是那样的陈旧,老式的楼梯、老式的电灯,室内灰暗阴凉,许多用具都是“自梳女”们20世纪30年代从中国带来的。在这里,时间似乎停止了,看不到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,与之相隔几步路的闹市区与这里形成强烈的反差。二楼靠窗的厅内,正面的墙壁上挂着两排一尺多大的照片,那都是“自梳女”们当年的玉照,尽管照片已旧得发黄,然而她们如花似玉、秀丽端庄的面孔还依稀可辨。
“自梳女”们不懂英文,只会说广东话和一些华语,与我说起家乡话来,特别亲切。她们谈起辛酸的往事时,总是伤心地落泪。85岁的苏焕琼,由于收入微薄,自离开家乡后从来没有回去过。她们现在依然自己做饭、洗衣服,年轻的照顾年老的。在新加坡,她们做过工地挑泥的“红头巾女”,也做过女佣,收入不高,每年依然给家乡寄钱。她们关心着家乡的变化。
“家乡的变化实在太大了”,区二女说。她常常望着窗外沉思默想。老人家很少出门,她们不知道新加坡有个高楼林立的金融区,也不知道在她们的脚下有着来往穿梭的地铁。她们仅用一部电话与外界保持联系,靠自己的一些积蓄来维持简朴的生活。新加坡政府曾提出每月给她们100元生活费,可她们不愿要,始终保持勤俭的生活。不久前,关心她们的人给这里送来了一台彩色电视机,成了她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窗口,也是这座楼里唯一值钱的东西,遗憾的是她们听不懂电视里的英语,只能看看图像而已。 我曾长久地在里士家路37号凝视着这栋古老的房子陷入沉思:多少人为社会献出鲜血和汗水,多少人为追求理想和自由牺牲了自己的幸福,多少生命的轮回让我们痛失昨天,多少旧的枷锁还人为地套在人们的身上……她们的付出也许太多了。
92岁的潘杏连是6人中唯一住在楼下、守着“净女”牌位的人,因脚腿不好很少上楼,一生从未回过家乡。靠身边的一台缝纫机生活了一辈子的她,就睡在身后那个像柜子的隔层里。 我在层层叠叠的“净女”牌位前,烧一束香,表示对这些海外“自梳女”们深深的敬意和怀念,希望她们的灵魂得到安息。
0 Comments:
发表评论
<< Home